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成果推介

国家项目:“《文心雕龙》文体史话语形态及其现代意义研究”最终成果简介

一、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在龙学研究中,学界对《文心雕龙》“文之枢纽”和“割情析采”部分的研究时间较早且较充分,而对“论文叙笔”二十篇文体论研究相对滞后、薄弱。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西方文体学思想影响,《文心雕龙》文体论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刘勰“论文叙笔”二十篇可称为“文体史论”,或可称为“分体文学史论”,目前学界关于此二十篇文体史论研究有宏观与微观的不同视域,大体归为:文体史论的注疏和辨疑研究,文体观念宏观综合研究,单篇文体史论研究,文体史论的文学史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受到西方近代“纯文学”批评话语的影响,学界对此部分的研究尚存在盲区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刘勰文体史话语体系完整性的割裂。学界对刘勰文体史论研究也多集中在“纯文学”范围内,如对《明诗》《乐府》《诠赋》等篇关注多,而对其他诸篇,如公牍文、书牍文、铭箴文、诔碑文等文体史论则被视为“杂文学”屏蔽在文学研究范围外。

第二,对刘勰文体史论作为完整话语形态的知识谱系、思想谱系、基本范式、运思方式、内在理路和价值旨归缺乏贯通性研究,难以深入阐释其论的民族特质和文化精神,对其在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文体学理论体系和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意义研究不足。

第三,对刘勰文体史论的研究大都立足于社会学视角,较少从文体学角度分析,对其在古代文体学的历史脉络中的独特价值研究尚较缺乏。

第四,对刘勰文体史话语的文学史意义研究不足。学界对刘勰文学史研究多关注《通变》《时序》两篇,剥离了此二篇与二十篇文体史论的关系,或将刘勰各体文学史纳入现代流行的以作家为线索的文学史中研究,不能完整、充分地阐释刘勰以文体演化为核心的文学史观,对其文学史言说方式的民族特性和普遍意义的研究尚较缺乏。

第五,对于刘勰文体史话语的现代意义研究尚有待拓展。刘勰文体史话语对当代中国文体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意义,其“大文论”思维路径的现代启示,其文体史书写的现代价值,其话语形态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等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

第六,中国历代散文分体文论资料整理的缺失。《文心雕龙》论及的三十多种文体中除了诗、赋、乐府外,其余大都为散文文体,目前尚未见历代散文分体文论资料的系统整理成果。

针对上述问题,本项目研究目标是:系统搜集和整理“中国历代散文分体文论资料”,这既是本书研究的文献基础,也可弥补历代散文学资料整理的遗漏和缺失。在此基础上,将刘勰文体史话语置于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中,深入诠释其话语形态生成的知识谱系和思想谱系;重返中国古代文体思想自身谱系和内在理路,通过对刘勰文体史话语完整体系的研究,重建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文章文体学体系的完整面貌;深入研究刘勰文体史话语的结构形态、运思模式、文化特质和价值旨趣,在中西文体学碰撞的文化视域中发掘刘勰文体史思想对于建构当代具有民族特色文体学的意义;研究刘勰的文学史观,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的历史脉络中探讨其思想的特殊性和普泛性,充分诠释古人以文体史建构文学史的学术思想,探讨其对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启示意义;研究刘勰以审美为核心,兼容四部的“大文论”思维路径,阐发其对当下“小文论”话语批评模式的启示;研究刘勰文体史话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探索刘勰建构的中国文章学在参与世界文学、文论对话中的价值。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绪论回顾和反思《文心雕龙》文体史论研究已有成果和存在问题,并提出本书的基本思路和阐释维度。第一章探讨刘勰对经传中文体学资源的遴选、征引和转化,以及刘勰如何依托经传史料释名和钩沉文体发生学。第二章阐发子学中的文体学史料,以及刘勰文体史话语对子学史料的征引、运用和转化。第三章阐发史书中的纪传、乐志蕴含的丰富文章史料的文体学价值,以及史书对刘勰创立新体、选文定篇、文体史叙事所提供的史料支撑。第四章论述总集编撰、文序与文体史叙事体例的关系,总集、文序建构的经典秩序对刘勰历史文体学和理论文体学产生的直接影响。以上四章通过对刘勰文体史话语与经子史集四部的关系研究,阐明刘勰文体史话语生成的知识谱系和价值体系,深刻地阐明其文体史话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蕴和精神价值。第五章阐发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思维方式和知识工具对刘勰文体史运思方式的潜在影响,以及刘勰融创前人思想精髓以建构文体史话语的基本思想方法。第六章阐释刘勰建构文体史话语四大体例的言说模式和具体内涵,以及四大体例内部相互作用所建立的文体史话语整体结构形态。第七章基于刘勰文体史话语的知识谱系、思想谱系和结构形态研究,进一步诠释其文体史话语的基本范式、思维方法、文化学特质和价值旨归,从整体意义上贯通性地阐发刘勰文体史话语的理论特质。第八章将刘勰文体史话语置于文体史和文体学史的历史脉络中,在古今中西交汇碰撞的学术视野中诠释刘勰文体史话语的民族特色和现代意义。全书八章立足于文体史话语的思想来源、结构形态、理论特质、运思方式和价值旨趣等层面逐步展开,将历史研究、理论诠释和现代意义阐发结合,构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结构体系。

下文将综述本项目主要观点和提出的若干结论性看法:

刘勰文体史话语孕育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带有民族文化特有的思维特质和学术品质。从知识谱系而言,经子史集四部之学为刘勰文体史话语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撑。五经集三代文化之大成,是中国文化与学术思想的重要根源,隐藏着丰富的文体发生学和文化学史料,涉及文体名称,言说语境,体式雏形和文化内蕴等内容。如《周易》卦象卦辞赋予了文体名称以丰富原初意涵,《尚书》蕴含着公牍文发生学史料,《诗经》蕴含韵文发生学史料,《左传》被誉为文体学史料府库,《三礼》保存着与礼制相关的文体学史料。刘勰融合经传思想诠释文体名称的来源和内涵,钩沉文体发生学,遴选和截取具有明确文体标识的篇段选文;发掘经传中隐藏的文体质素史料以命篇命体。

诸子文章乃思想之大观,文章之华采,本身蕴含了论、说、议、辩、难、赋、寓言、讔等多种语言模式,又在对礼乐文化议论中隐含着诗歌、乐府、赋、铭、吊、祝、诔、封禅、颂等文体学史料,刘勰论赋、讔、论、说、铭、祝、乐府等文体多借力子学材料。

史书采用史传体写作,又有史赞、史论等文体写作模式,这为刘勰论史传、赞、论等体提供了文本范例。史书纪传记载了章表奏议、诏策檄移、诗赋歌赞、铭诔箴祝、谐辞隐语等文章文体的经典作品、写作情境和逸闻事迹。《史记·滑稽列传》为谐辞、隐语提供了重要史料,《礼乐志》中多有与礼制相关的文体学史料,《史记·封禅书》是封禅文理论的重要史料支撑,史书《艺文志》或《经籍志》中包含文章辨体史料。刘勰为封禅、乐府、策问、对策、谐讔、对问等立体构史,对赋、诏策、檄移、章表、奏议、书信、笺记、铭箴等“选文定篇”多依托史书。

中国古代总集序说和文章自序为刘勰文体史批评体例的生成奠定了基础,总集选篇衡文也为其“选文以定篇”提供了史料支撑和思想借鉴。刘勰在挚虞《文章流别论》、李充《翰林论》和各类文序议论文体的基础上融合创新、深度拓展,建构了完善的文体史批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刘勰文体史话语潜在地受到中华文化思维方式的熏染和渗透。“原始要终”探究事物本末始终,为揭示文体历史脉络和内在规律提供了思维路径;“体用合一”构筑了道、经、文章、文体的本末贯通的文体史相互关联的多重内在结构;“通变则久”为透视文体史中常变、因革关系提供了思想方法;“辨名析理”为考核文体名实,辨析文体名称内涵及其创作之理提供了思维方法。“辞尚体要”在文体史话语中拓展至“文体尚体要”,经书体要、文章体要、文体体要是统摄各类文体的核心要义。

刘勰融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提出文体批评四大体例,并在“论文叙笔”中具体实践和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建构了具有内在关联的文体史话语整体结构模式。“原始以表末”“选文以定篇”是对文体的源流演化脉络的历史勾勒,“释名以章义”“敷理以举统”则是在历史研究基础上的逻辑推演,建立各类文体的基本原理,这构成了历史与逻辑,具体与抽象、特殊与普遍统一的文体史言说的普遍结构模式。而隐藏在其结构内部的文体批评体例尚有:过程性原始,辨析文体同异,辨析文体交叉融合,辨析文体本末正变,体要、体势融合的言说模式等。

刘勰建构了分体文学史(文体史)、时序文学史、才性文学史、文质文学史等多种史撰模式,其文体史话语融合文体、时序、才性、文质等因素,创建了以文体演化为中心,兼顾社会文化变迁和作家才性的史撰范式。其文体史的运思特点是在历时与共时,自律与他律,尊体与破体,分体与合体,古体与今体的多维律动中保持张力,以保证历史叙事的稳定性、持续性、发展性和整体性。

刘勰文体史叙事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质,建构了以道为本体,以五经为原的文章文体学谱系,秉持文体发生的“主经说”与“多经说”的统一,又将文源拓展到子、史等典籍,建构了文体的文化发生学。文体、文章、人文、经、道之间有着纵向发生和横向价值共生的关系。

刘勰开启了中国古代完善文体批评模式,其文体史话语弘扬儒家文艺思想,重建文体规范和文学秩序;在客观意义上,又承载着文化学价值,文体学价值,批评学价值,文学理论价值、文献学价值等等丰富价值旨趣。

刘勰历史、逻辑地建构的以诗、文为正宗体式,以“文道合一”为价值旨趣的中国文章文体学谱系,在后世总集编撰和文论话语中传承发展,整体格局处于相对稳定的渐变和增值过程。近代以来,由于受到西方学科分类和“纯文学”批评范式影响,中国古代文章学体系发生了整体性崩塌和震荡性移位,传统诗、文的正统地位被解构,散文界域大幅缩减,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众多文章类型被排除在文学界域外,现代“纯文学”文体学谱系建立起来。

近代文学革命和文体变革有利地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促进了小说和戏曲的繁荣,但也导致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章文体学传统的失落,古代独特的文学与文体观念被解构。在当今建构中华民族特色的话语体系的语境下,立足本土文化的价值立场,重返中国古代文学自身谱系和内在脉络,审视被西方纯文学观念所遮蔽的古代文体形态,吸收现代近百年的“纯文学”成果,建设当代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文体学理论体系,势在必行。

今人文学通史写作多遵循以作家、作品为主纲,依时代背景阐释作品思想价值的文学史模式,中国古代众多文章类型及其演化史难以得到清晰呈现,特别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书写遮蔽了众多散文类型。刘勰以文体为线索,兼顾社会、才性、文质等因素建构文学史的学术思想,对于我们今天重建以文体范式为核心的中国文学史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刘勰在魏晋南朝四部区分和文学独立的语境下,重建以审美为核心的经史子集融通的大文论话语形态。他提出经史子之含文,又将文学置于经史子的整体格局中作审美观照,在更高层面上促进了审美新变与文化精神的融合。这种立足文学本位而兼容四部的“大文论”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打破学科壁垒,拓展“小文论”的狭窄视域,重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论话语形态不无裨益。

刘勰创建的以表现为核心中国文章学体系为世界文学贡献了有价值的中国元素,其历史文体学与理论文体学融合的思维路径,兼顾内外因素的文体史言说模式为世界文论提供了有价值的中国思想方法。其文体史话语在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文论话语建构中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中西文体学碰撞的现代视域中,进一步发掘和激活中国传统丰富的文体学资源,吸收西方文体学思想精髓,传承和建设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文体学话语体系,任重而道远。本项目尝试提出以下六点设想:建设具有中国本位立场“大文学”文体学体系;关注古今贯通的分体文学史书写;建构以文体为核心的中国文学通史;加强中国古代分体散文史和分体散文学史研究;探索古今文体的续接和发展;重视现代文体史的续写。这是中国文体学研究的新的学术增长点。

三、成果的主要价值(学术价值、应用价值):

1、从话语形态视角对刘勰文体史话语的知识谱系、思想谱系、结构形态、基本范式、运思方式和价值旨归进行整体性和贯通性研究,深入诠释其民族特质和文化精神,并在中、西文体学碰撞的学术视野中发掘其文体史话语的独特价值和现代意义,这对于推进《文心雕龙》文体史论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2、通过对刘勰文体史话语完整体系研究,重建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文章文体学体系的完整面貌,这对于破除西方“纯文学”批评话语对中国古代文体学形态的割裂和遮蔽,传承和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文体学理论体系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3、将刘勰文体史话语置于中国古代四部融合、文体史和文体学史贯通的历史语境中研究,以刘勰文体史话语为基点,梳理中国古代文体和文体学演化的历史,诠释它们内在文化学意涵,这对于中国古代文体史和文体学史研究具有促进作用。

4、通过《文心雕龙》文体史言说方式研究,充分阐释中国古代以文体为主要线索建构文学史的学术传统,这对于我们今天重建以文体范式演化史为核心的中国文学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5、研究刘勰立足文学本位而兼容四部的“大文论”思想,这对于我们今天打破学科壁垒,拓展“小文论”的狭窄视域,重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论话语形态不无裨益。

6、研究《文心雕龙》文体史话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这对于建构当代具有中国气派的文体学话语体系,参与世界文学和文论对话都具有重要意义。

7、在刘勰文体史话语研究基础上,本项目尝试提出传承和建设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文体学话语体系的六点设想,这对当代文体学建设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项目负责人:贾奋然

批准文号:17BZW043

项目名称:《文心雕龙》文体史话语形态及其现代意义研究

最终成果名称:《<文心雕龙>文体史话语形态及其现代意义研究》